孩子是祖国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,如何保障儿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,让每一名青少年儿童都能健康成长,是受到全社会瞩目的议题。论。 吃饱吃好不等于“吃对” 儿童需要精准化营养支持 国民营养状况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,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国居民营养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持续缓解,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7%以下,低体重率降至5%以下。但是,一些突出的儿童营养健康问题仍值得关注。 报告显示,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、超重和肥胖持续上升,正成为制约我国儿童体质的瓶颈问题。 世界卫生组织将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称为“隐性饥饿”,发生的核心原因是机体营养摄入不平衡或缺乏某些微量营养素,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显示,有3亿中国人面临“隐性饥饿”困扰,其中儿童群体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更为普遍。 实际上,“隐性饥饿”的主要诱因,除了饮食外,也囿于大众对科学营养观的认知短板。受传统观念影响,人们习惯性认为只要孩子吃得饱、吃得好、胖嘟嘟就不会缺营养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,孩子吃饱、吃好,并不等于“吃对”。 那么,儿童的营养需求关键点在哪里? 市场前景广阔 儿童食品要以品质促发展 现如今,孩子已经成为家庭消费中的最大“消费群体”之一。随着国民消费力的稳步提升,儿童食品消费投入也促进了“宝宝经济”相关产品的发展。 根据中国儿童产业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,80%家庭中儿童支出占家庭总支出30%至50%,家庭儿童每年平均消费约为1.7万至2.55万元,儿童消费市场每年约为3.9 万亿至5.9 万亿元。在儿童的日常消费中,食品消费是一项重要的支出。 近几年来,儿童食品市场在消费人数、消费规模上均呈现持续走高态势,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扩大,增长前景十分可观。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,一些行业乱象也随之而来。食品标注“儿童”字样价格翻倍,部分宣传与实际成分不符等问题的出现,一时间让“儿童食品”是智商税的说法甚嚣尘上。 随着90后、95后开始步入婚姻且逐渐成为生育人群的中坚力量,新生代父母对于儿童食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。有媒体对近2000名儿童家长进行了一项专项调查,调查结果发现,84.8%的儿童家长更倾向于给自己的孩子购买标有“儿童”字样的食品。因此,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,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儿童辅食、儿童零食和儿童调味品。 立规明矩规范行业发展 筑牢儿童食品安全防线 儿童食品是否健康?营养成分是否安全?该如何挑选合适的产品?这是很多家长在购买儿童食品时都会关注的问题。然而,现在还没有一份规则供消费者参考,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,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。 针对儿童食品的安全问题,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指出:在我国,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,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。即使标注“儿童”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(卡通)的食品,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。 据了解,当前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》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配方食品》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幼儿配方食品》等相关标准多针对“婴幼儿”群体,涵盖对象为0至36个月的婴幼儿,而对于3岁以上儿童食品还没有制定明确的国家标准规范。 去年12月,国家卫健委就人大代表提出的《关于推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食品包装标识的立法完善或国家、行业标准建设的建议》等答复称,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已涵盖儿童食品安全和营养要求,将加快出台新修订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 28050),做好《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(2022)》等宣传解读,加强对未成年人营养膳食指导。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曾在2020年发布了国内首个儿童零食团体标准《儿童零食通用要求》,从原料、感官、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儿童零食进行了规范,要求儿童零食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,要做到少添加糖盐油。该标准首次提出了“儿童零食”的概念,并对儿童零食在营养健康及安全性上进行了明确规定,对儿童零食市场的规范、认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。 |